近體詩學習單
※來當個樂府官員和詩人吧
一、樂府:
(一)請將空格填上國字及注音
作詞:孫燕姿      作曲:林俊傑
他靜悄悄地來(     )   他慢慢帶走沉(     )
只是最後的承(     )   還是沒有帶走了寂(     )
我們愛的沒有(     )   只是美麗的獨秀太折(     )
她說無所(     )  只要能在夜裡翻來覆去的時候有寄(     )
等不到天(     )  煙火不會太完(     )
回憶燒成(     )  還是等不到結(     )
她曾說的無所(     )  我怕一天一天被摧(     )
等不到天(     )  不敢凋謝的花(     )
綠葉在跟(     )  放開刺痛的滋(     )
今後不再怕天(     )  我想只是害怕清(     )
二、請將歌詞全改成五個字,同時偶數句必須韻腳相同
三、樂府詩發展簡介
名稱由來  | 「樂府」原是(     )名稱,為漢武帝設立的音樂機關。主要掌管音樂,並搜集民間歌謠,譜成樂曲,以便朝廷宴飲或祭祀時演唱。這種能配樂的詩歌,稱之為「樂府詩」或簡稱「樂府」。  | |
特色  | 1是配樂的歌辭。 2多用歌、行、歌行、引、曲、辭、吟、謠、調、唱、怨、嘆等命題。  | |
演變發展  | 漢樂府  | 1與(    )為漢代詩歌文學的雙葩。 2大多是人民的口頭創作。 3名篇有:佳人歌、江南可採蓮、陌上桑、孔雀東南飛等。  | 
南北朝樂府  | 1入樂的樂府民歌,南北各有風格: 2文人仿作的樂府詩,大多只襲用舊題,不入樂。 3名篇有:(南朝)子夜歌、長干曲。  | |
新樂府  | 1形成於初唐,確立於(     )、(       )的「新樂府運動」。 2不入樂,另立新題。 3元白所作新樂府,以寫時事為主,旨在(        )。  | |
  
 格律(※正確請打勾)  | 句 數  | □固定           □不限  | 
字 數  | □固定           □不限  | |
對 仗  | □要對仗         □可對仗可不對仗  | |
平 仄  | □有規定         □不限  | |
  | 押 韻  | □可換韻         □不可換韻  | 
  | 音樂性  | □可入樂         □不可入樂  | 
一、詩題解套:樂府詩題與一般詩歌題目原本不同,它不僅是歌辭的題目,還兼指歌辭的聲譜,因此樂府詩的題目,明顯地帶有音樂性的標示。如長干行的「行」,本謂樂曲進行,後又指樂曲遍數。一般的樂府詩詩題與內容都有一定的內在聯繫,但這個特點對詩人選材立意或多或少產生了一些束縛,所以到了唐代,「即事名篇,無復依傍」的新樂府就大量湧現,打破了這種限制,使作家更充分、有效地運用樂府詩長短句的形式來反映當代的社會現實。
二、新題舊題: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是後世研討樂府詩的主要依據,書中明言:「漢魏之世,歌詠雜興,而詩之流乃有八名:曰行,曰引,曰歌,曰謠,曰吟,曰詠,曰怨,曰歎。」可見其名不同,類各有別,不應隨意通用而以為名異實同;再從書中「長干曲」、「長干行」、「小長干曲」的編次,應可知「曲」「行」大不相同。李白長干行為此題之始,故可謂之「新題」。且「長干曲」為五言四句,與李白之作大不相同。倘若李白的作品是由長干曲改良而來,此說或許可通,但若再深入探究,就會發現將之歸為舊題不太妥當。且用「新題」來稱呼,在東漢末年已有這種情形,並非從元稹、白居易才開始,所以應將李白所作的樂府詩歸為「新題」。
(二)請任選其中一首將歌詞全改成五個字,同時偶數句必須韻腳相同
(三)將第二項歌詞任選四句,題目不更改,偶數句必須韻腳相同
(三)將第三項歌詞二、四、五字改成平仄相對,題目自定,偶數句必須為平聲韻且韻腳相同,第一句可押韻可不押韻,第三句絕不可押韻
樂府詩、古詩、近體詩比較
  | 樂府詩  | 古 詩  | 近體詩  | ||
種 類  | 五言、七言為主,亦有雜言  | 四言、五言、七言為主  | 絕句 (五言、七言)  | 律詩 (五言、七言)  | 排律  | 
句 數  | 不限  | 不限  | 四句  | 八句  | 十句以上偶數句  | 
字 數  | 不限  | 不限  | 二十字 二十八字  | 四十字 五十六字  | 每句或五言或七言  | 
對 仗  | 不限  | 不限  | 不必  | 三四句須對仗 五六句須對仗  | 除起結二聯外餘者  | 
平 仄  | 不限  | 不限  | 每句平仄有規定,五言每句第一、三字,七言每句第一、三、五字平仄可不拘,餘者須調暢  | ||
押 韻  | 可換韻  | 可換韻  | 一韻到底  | ||
音樂性  | 可入樂  | 不可入樂  | 不可入樂  | ||
流 變  | 起於兩漢,發展於魏、晉,變調於中唐  | 起於兩漢,發展於魏、晉,唐宋以降迄於今,仍多仿效者  | 唐代新興迄於今  | ||
關於唐詩
一、唐詩分期與代表人物
分期  | 時 間  | 流 派  | 代表人物  | 
初唐  | 唐高祖至睿宗之九十五年間(西元六一八──七一二年) ※唐詩的醞釀形成期  | 承齊梁宮體詩  | 王勃、楊炯、盧照鄰、駱賓王(初唐四傑)  | 
格律詩的完成  | 沈佺期、宋之問  | ||
隱逸詩  | 王績、寒山子  | ||
復古詩  | 陳子昂  | ||
盛唐  | 唐玄宗至代宗之五十年間(西元七一三──七六五年) ※唐詩的黃金時期  | 田園山水詩  | 王維(詩佛)、孟浩然  | 
邊塞詩  | 岑參、高適、王昌齡、王之渙  | ||
浪漫詩  | 李白(詩仙、詩俠)  | ||
社會寫實詩  | 杜甫(詩聖、詩史)  | ||
中唐  | 唐代宗至文宗之七十年間(西元七六六──八三五年) ※盛唐詩的延續期  | 自然派  | 柳宗元、韋應物  | 
新樂府詩  | 元稹、白居易  | ||
社會派  | |||
怪誕派  | 韓愈、孟郊、賈島、李賀(詩鬼)  | ||
晚唐  | 唐文宗至昭宗之七十年間(西元八三六──九○四年) ※唐詩由盛轉衰期  | 唯美派  | 杜牧、李商隱  | 
二、近體詩區分
詩 體  | 體 源  | 體 製  | 
五言律詩  | 五律是在漢魏「五言詩」的句型基礎上,發展到六朝加入聲律規定的「新體詩」,至初唐沈佺期、宋之問時完全成熟定型。  | 1每句五字,每首八句。 2以兩句為一聯,中間兩聯須各自對仗。 3一韻到底,不可換韻。第二、四、六、八句須押韻,第一句可押可不押。  | 
七言律詩  | 較五言律詩為晚,至盛唐王維、杜甫諸家興起,才臻極境。  | 除每句字數為七字外,其餘與五律相同。  | 
五言絕句  | 五言絕句來自漢魏六朝的樂府小詩,經六朝聲律的發展,至唐朝將平仄規律化,便成為近體絕句。  | 1每句五字,每首四句。 2一韻到底,不可換韻。第二、四句須押韻,第一句可押可不押。  | 
七言絕句  | 七言絕句發展與五絕略同。  | 除每句字數為七字外,其餘與五絕相同。  | 
排 律 (長律)  | 1每首十句以上。2必須依照律詩之格律延長,排排對仗。3五言排律較常見。  | |
小 律 (三韻律詩)  | 1六句三韻。 2如山中與元九書因題書後:「憶昔封書與君夜,金鑾殿後欲明天。今夜封書在何處?廬山庵裡曉燈前。籠鳥檻猿俱未死,人間相見是何年?」(出自白居易與微之書)  | |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