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讓你靈光乍現
- 作者:洪蘭
- 2012.10.01
一個國中生寫信向我道謝,他母親在學校的親子座談中,聽到我說創造力與閱讀有關,今年暑假叫他看了十五本書,讓他賺了一五○○元。他說,他在看書時也很努力去想,如何把書中的知識轉化成創意,但沒有成功,他問該怎麼做才對?
相信很多為了創意而去閱讀的孩子都有這個問題。很不幸的是,知識需先內化,與原來的背景知識網掛上鉤後,才能發揮作用;不是今天看了一本書,明天創造力就出來。
閱讀能影響創造力,主要是因為在閱讀時,每一個字都會激發跟它有關的連結字,而那個字又會激發跟它有關的連結字;就像骨牌反應一樣,一個活化另一個,直到兩個不相干的迴路碰在一起,活化第三條迴路時,就突然靈光一閃,說:「啊哈(aha!),我看到了!」新的點子就出來了。所以閱讀的好處是透過觸發作用,增加神經連接的密度,使它有機會去碰觸到本來碰不到的神經元。
一七五八年夏天,英國的史東牧師(Edward Stone)因為室內太熱,便拿了一本書到河邊的白柳樹下閱讀。他隨手剝了一小塊樹皮放在嘴裡嚼(這不是很好的習慣,小朋友不要學,因為不衛生;台灣早期很多人也有這習慣,隨手拔根草放嘴裡嚼),發現樹皮很苦,苦得像金雞納霜(即奎寧)一樣。他突然想到,祕魯高原的印第安人就是用金雞納樹的樹皮來治瘧疾和抽筋。他想:是否苦的東西都能治病呢(中國人也說「良藥苦口」)?白柳樹喜歡長在陰溼的地方,說不定可以治風溼痛。
他就把樹皮剝下磨成粉,給有風溼痛的教友吃,發現居然有效(現在知道樹皮所提煉出來的水楊酸有止痛、退燒和消炎的作用)。最令人驚訝的是,他很有科學精神,有系統的給五十個病人,每四小時服一次藥。他從小量開始再慢慢增加劑量,等確定有效了,才寫信給英國皇家學會,阿斯匹林就這樣被發明出來了。
你可能會想:一個鄉下的牧師怎麼懂得臨床實驗?這是因為他受過良好的通識教育。他念牛津大學時,修了很多哲學和神學的課,科學的思辨來自哲學,哲學的邏輯訓練使他的思考比一般人更周延。
如果創意來自靈機一動,那麼怎樣才能靈機一動呢?這就回歸到閱讀的神經機制了。寬廣的背景知識使大腦神經網路很綿密,很容易被看起來不相干的事觸發。
史東牧師從苦味中聯想到金雞納霜,他知道金雞納霜是從樹皮中提煉出來的;他又知道存活在某些生態中的植物常會有對抗這種特殊環境的能力。而植物可以入藥(中國南方瘴癘之氣重的地方都會長辣椒,因為辣椒素可以除瘴氣)。所以史東牧師如果不知道金雞納霜是苦的,他可能馬上把嘴裡的樹皮吐掉,阿斯匹林就不可能被提煉出來。
所以閱讀跟創造力有關係,它幫助我們觸類旁通、舉一反三。閱讀也培養我們的品格,使我們效法古人,鍥而不捨的去實踐我們的想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