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餘
裴松之在注釋三國志時,引用過魏略中的故事:三國時代,魏國的董遇學識淵博,精通老子和左傳。有人想向他學習,他不肯施教,說:必當先讀百遍、讀書百遍,而義自見(音現)。意思是如果一本書能讀上百遍,蘊藏在文字裡的意義,自然會顯現出來。別人又請教他:怎樣才能有這麼多的時間讀書呢?董遇回答要利用「三餘」,就是:冬者歲之餘,夜者日之餘,陰雨者時之餘也。利用這三空閒的時間,充實自己。
三餘:泛指閒暇時間,或抓緊時間學習。讀書三餘指適宜讀書的閒暇時間。
書櫥
南齊書云:澄當世稱為碩學者,讀易三年不解文義,欲(音賺)宋書竟不成。王儉戲之曰:陸公,書櫥也。意思是南北朝時期大家都認為學士陸澄學識淵博,但是他讀了三年的易經,還不知道這本書在講些什麼。想要撰寫宋書,也因為能力不夠而放棄。所以另一個學士王儉,便嘲笑他只是個裝滿了書的書櫃而已。
書櫥:比喻所學極為淵博,卻不會善加應用,好比是放書的書櫃而已。形容死讀書,不知活用的人,亦作兩腳書櫥。
牛角掛書
新唐書中記載(音在),唐人李密一心向學,從不浪費時間,把漢書掛在牛角上,一邊走路一邊讀書。
牛角掛書:比喻人勤勉讀書。
韋編三絕
史記。孔子世家中記載:孔子晚而喜易,......讀易韋編三絕。孔子年紀大了後,喜歡讀易經,為了深入了解書中的道理,他反反覆覆,讀了又讀。那時候的書是用牛皮繩編連起來的竹簡,孔子讀易經,竟然翻斷了好幾條串書的牛皮繩。
韋:是熟牛皮,舊時用牛皮串聯竹簡成冊為韋編。後作為書籍的代稱。韋編三絕比喻勤奮讀書,刻苦治學。
開卷有益
宋人王闢之澠(音繩)水燕談錄記錄:宋太宗曾令文學家李昉(音仿)等人編輯一部規模宏大,多達千卷的百科全書太平御覽。他非常重視這部書,每天都要親自閱讀三卷,如果某一天因為國事太過繁忙無暇閱讀,他也一定會找一個時間補讀。臣子們勸他不要太勞累,宋太宗回答:開卷有益,朕不以為勞也。意思是打開書本閱讀,即能得到好處,所以一點都不會感到疲倦。
開卷有益:強調讀書的重要性,鼓勵人要多多讀書。
手不釋卷
三國時代,曹丕(音批)在典論中說:上(指父親曹操)雅好書文籍,雖在軍旅,手不釋卷。意思是曹操即使在軍中,手上依然拿著書卷,不曾放下。
手不釋卷:比喻勤奮好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