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youtube

 

借代
 
定義
指在語文中,借用其他詞句或名稱,來代替一般經常使用的詞句或名稱的一種修辭技巧。
 
例句
寡人不祥,被於宗廟之祟,沉於諂諛之臣,開罪於君。(戰國策馮諼客孟嘗)
故木受繩則直,就礪則利。(荀子勸學)
輿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。(荀子勸學)
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,林木茂而斧斤至焉。(荀子勸學)
包九夷,制,東據成皋之險。(李斯諫逐客書)
夜光之璧不飾朝廷,犀象之器不為玩好。(李斯諫逐客書)
桑間者,異國之樂也。(李斯諫逐客書)
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,卻賓客以業諸侯。(李斯諫逐客書)
沛公不勝桮杓,不能辭。(司馬遷史記鴻門宴)
是以古之作者,寄身於翰墨,見意於篇籍。(曹丕典論論文)
不假良史之辭,不託飛馳之勢。(曹丕典論論文)
臣本布衣,躬耕於南陽,苟全性命於亂世,不求聞達於諸侯。(諸葛亮出師表)
故五月渡,深入不毛(諸葛亮出師表)
今南方已定,兵甲已足。(諸葛亮出師表)
雖無絲竹管絃之盛,一觴一詠,亦足以暢敘幽情。(王羲之蘭亭集序)
固知一死生為虛誕,齊殤為妄作。(王羲之蘭亭集序)
男女衣著,悉如外人;黃髮垂髫,並怡然自樂。(陶淵明桃花源記)
朱輪華轂擁旄萬里。(丘遲與陳伯之書)
鳴鏑而股戰,對穹廬以屈膝。(丘遲與陳伯之書)
將軍獨靦顏借命,驅馳氈裘之長。(丘遲與陳伯之書)
夫以慕容超之強,身送東市(丘遲與陳伯之書)
舊邦,無取雜種。(丘遲與陳伯之書)
北狄野心,掘強沙塞之間,欲延歲月之命耳。(丘遲與陳伯之書)
人君當神器之重,居域中之大,將崇極天之峻。(魏徵諫太宗十思疏)
縈青繚白,外與天際,四望如一。(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)
一日,衛公李靖布衣來謁。(杜光庭虬髯客)
主人西則酒肆也。(杜光庭虬髯客)
從夫之貴,榮極軒裳(杜光庭虬髯客)
有海賊以千艘,積十萬人。(杜光庭虬髯客)
沙鷗翔集,錦游泳。(范仲淹岳陽樓記)
廟堂之高,則憂其民;處江湖之遠,則憂其君。(范仲淹岳陽樓記)
傴僂提攜,往來而不絕者,人遊也。(歐陽脩醉翁亭)
桂棹兮蘭槳,擊空明兮泝流光。(蘇軾赤壁賦)
舳艫千里,旌旗蔽空。(蘇軾赤壁賦)
絃而鼓之,聲而應。(劉基郁離子選工之僑為琴」)
迨諸父異爨,內外多置小門牆。(歸有光項脊軒志)
余自束髮,讀書軒中。(歸有光項脊軒志)
霧,瀰漫二十餘里。(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)
羅紈之盛,多於堤畔之草。(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)
朝日始出,夕舂未下。(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)
 
屠毒天下之肝腦,離散天下之子女。(黃宗羲原君)
敲剝天下之骨髓,離散天下之子女。(黃宗羲原君)
市井之間,人人可欲。(黃宗羲原君)
即解覆生,為掩戶。(方苞左忠毅公軼事)
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,漏鼓移則番代。(方苞左忠毅公軼事)
勞山多仙人,負笈往遊。(蒲松齡勞山道士)
然同自內府播遷而來,則同為人而已。(鄭用錫勸和論)
干戈之禍愈烈,村市半成邱墟。(鄭用錫勸和論)
苟欲以二、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。(連橫臺灣通史序)
草澤群雄,後先崛起。(連橫臺灣通史序)
以下,輒啟兵戎(連橫臺灣通史序)
兵馬倥傯,檔案俱失。(連橫臺灣通史序)
私家收拾,半付祝融(連橫臺灣通史序)
欲取金匱石室之書,以成風雨名山之業。(連橫臺灣通史序)
遂以十之間,撰成臺灣通史(連橫臺灣通史序)


[1] 借代與借喻是不一樣的:1.借代的重點在於「代」,以此代彼,借中有「代」。借喻的重點在於「喻」,以此喻彼,借中有「喻」。2.借喻可以改換作明喻或隱喻,而借代卻不能這樣更換。3.借代是借與代之間必須有相關性,而借喻是喻依與喻體之間必須有相似點。

 

跳至網頁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