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youtube

 

學生活動及表現 / 讀書心得

103年中學生網站讀書心得 優等

學校名稱:新北市私立復興高級商工職業學校
年  級:三年級
班  級:廣三仁
科  別:廣告設計
名  次:
作  者:萬文軒
參賽標題: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──人間孟婆湯
書籍ISBN9789862415894
中文書名:當爸媽變成小孩:全方位照顧失智長輩
原文書名:
書籍作者:張靜慧 / 黃惠如
出版單位:天下雜誌
出版年月:20129
版  次:第一版

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:
台灣每年增加一萬名失智症患者,速度超越全球。
只要活得夠久,人人有機會,家家得面對。本書由康健雜誌記者執筆,採訪醫師、護理師、社工與家屬,串連真實故事,詳細介紹失智症的症狀、診斷及治療最新進展,淺顯好讀,並提供實用的照護指南,不僅照顧好病人,也疼惜自己。


內容摘錄:
孩子,當你還很小的時候,我花了很多時間,教你慢慢用湯匙、用筷子吃東西;教你繫鞋帶、扣釦子、溜滑梯;教你穿衣服、梳頭髮、擤鼻涕;這些和你在一起的點點滴滴,多麼令我懷念不已!
所以,當我想不起來、接不上話的時候,請給我一點時間,等我一下,讓我再想一想……極可能最後連要說什麼,我也一併忘記!
孩子!如今我的腳站也站不穩,走也走不動,所以請你緊緊握住我的手,陪著我、慢慢地,就像當年我帶著你一步一步地走。(P104-105)

「我不一定記得你說過的話,但你對我真心的關懷,我是心領神會的。因為,我還活著,我是有感覺的!」方隆彰代失智患者說出心聲。(P120)


我的觀點:
每次返鄉與祖母相聚時,總會聊到舅公姨婆一些許久不見的長輩情況。有些溘然仙逝,有些則是三高患者藥不離身,更有些則漸顯失智的情景。每提到此,祖母總是喟然而嘆,不斷細數當年的大家如何奮鬥打拼,現在則落得外傭推進推出、子女不在身邊的窘況。讓年輕的我聽了心生警惕並從中學習,說不定,我等日後也會得到失智症。何況新聞報導失智症有年輕化的趨勢,更是讓我緊張害怕,不知道什麼時候「失智」會降臨到我或是摯愛的父母身上。

當爸媽變成小孩這本書本上說:「台灣每年增加一萬名失智症患者,速度超越全球。」記得龍應台的目送書中也提到女兒自製「平反證明書」、「銀行存款證明」以安撫失智母親不安的心靈。現在,全球失智「大軍」將快速增加到六千五百萬,衍生出龐大的醫療及照護需求,將成為家庭、社會的重擔。失智──這人間孟婆湯,將成為全世界的挑戰。

想想年輕的自己,常會健忘──忘了老師交待的作業要交、忘了剛剛老師教的單字片語、忘了便當要抬到蒸飯間忘了垃圾要倒黑板要擦。而書上說失智症的健忘更嚴重、頻繁,就像龍應台目送書中寫到的:一再的向失智母親說:「我是你的雨兒,我昨天才去看你……」、「我是小晶,我是你的女兒──」,身為母親竟連自己疼入心肝的女兒都會遺忘。悲莫悲兮生別離,依偎在身邊卻茫然不知渾然不覺,甚至露出陌生疑惑的眼神看你,這,不也是一種痛徹心扉的生別離嗎?

失智,真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。對失智的人而言如此,對失智者親屬而言也是如此。

當爸媽變成小孩書中舉了許多實例幫助我們認識失智症,如何跟這群遺忘過去的長者相處,十分實用。家有失智者,需要的不只是醫藥,更需要愛心、細心、全年無休的日常生活照護。所以書中有一篇「給家屬的三堂行前講習」提到:我們要了解疾病,接受事實;了解失智症無法靠藥物根治或痊癒,只能力求延緩退化而已。克服心理障礙,明白父母已不再是自己的靠山,而我們則轉變成他們的靠山。而且,照顧失智病人不能單靠一個人,應該全體家人有照顧共識、能攜手分工;更不要意見過多、過於苛責照顧者,徒增照顧者的困擾。要多為病人想一點,思考如何做才是對病人最好的方法,更進一步的說,要讓失智長者知道自己的病情,以便病人可以安排生活、處理財產、決定後續的醫療照護等。切勿諱莫如深,使病人因無知而陷入恐慌不安。以患者本人為中心也就是對人的基本尊重。

另一篇「漫漫長路,有我陪你」介紹與失智病人溝通,需要一些技巧。其中,語氣溫和、面帶微笑的好態度,是溝通的萬靈丹。輔大社工系講師方隆彰強調,溝通的態度比溝通的內容重要,失智長者也依然需要別人正向的對待。如果一直否定、糾正長輩的話,他們會覺得挫折,久而久之變得退縮,不想開口,語言能力恐怕退化得更快。

跟失智患者說話,速度要放慢,一字一句講清楚。說話時最好看著他,不要背對他或在遠處大聲嚷嚷。因為,讓失智者看到說話者的臉部表情、肢體語言,有助於他理解語意。要預留時間給他思考和反應,必要時可重複自己的話。盡量不要用代名詞,要明白直接的說出名詞、開放式的選項。或者是用視覺輔助聽覺,患者用看的視覺加上聽覺兩種併行比單純用聽覺更容易讓他理解,例如照顧者邊示範給患者看邊解說,讓患者跟著模仿。

另外,除了良好的溝通態度之外,我個人以為,「勿在病人面前談論他」也十分重要。切莫以為失智病人糊裡糊塗,聽不懂別人的話,而在他面前評論他的言行,或抱怨他的難以照顧。因為失智病人也是有感覺、有自尊心,套一句方隆章先生的話:「我還活著,我是有感覺的!」誰對他好,誰對他壞,他可以做簡單決定。

整理了這些,其實不及那些真實照顧者辛苦的萬分之一,但對年輕的我們而言,不啻為經驗的傳承與學習。而且,所提出的良好態度、放慢語言、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、維持他人自尊等等各項,不也是我們平時與同學相處的正確態度與觀念?

我們一般人不見得有照顧失智長者的經驗,但依照書中所提的增加速度來算的話,年老時卻人人有機會得到失智症。因此在年輕時就了解失智症,進行心理建設,以未雨綢繆,是每一位台灣人應有的準備。在此我推薦這本書。


討論議題:
如果我們真的失智了,那些幸福愉快的回憶通通遺落在宇宙的黑洞,我們可以憑藉著什麼而活下去? 

跳至網頁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