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youtube

 

老子

老聃(一說:李耳),世稱老子。春秋時楚國苦縣(今河南省鹿邑縣東)人。生卒年不詳,大約略早於孔子。早年曾在周朝擔任守藏室之史,掌管文獻,熟習上古以來的典章制度及盛衰興亡之跡,相傳孔子曾向他問禮。其後眼見周室日趨式微,西出函谷關遁去,莫知所終。

老聃為道家學派始祖,世傳其老子一書,又稱道德經。今通行本分上、下篇,共八十一章,五千多字,以韻散結合的文體寫成。其中上篇主要論述「道」,下篇主要論述「德」。大體而言,「道」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,它無形無象而永恆存在,是宇宙的本源和普遍規律;「德」則是「道」反映在萬物和人身上的表現。老子思想主張順應自然,以清靜無為、恬淡寡欲,做到反璞歸真,對於中國傳統的哲學、美學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極為深遠的影響。

 

莊子

莊周,戰國宋蒙(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)人。約生於周顯王四年(西元前三六五年),約卒於周赧王二十五年(西元前二九○年),與孟子大致同時。莊周生逢亂世,不求聞達,只在家鄉擔任管理漆園的小吏。楚威王聽聞莊周為賢人,曾遣使禮聘為相,莊周推辭不受。

莊周為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,其思想主要淵源於老子,主張「萬物齊一」、「順應自然」,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,與老子並稱「老莊」。有莊子一書傳世。莊子現存三十三篇,分為內篇、外篇、雜篇三部分。一般認為內篇係莊周自著,旨在發揮老子的思想。外篇、雜篇內容較為駁雜,大抵在發揮內篇的思想,除莊周自著外,還摻有莊派學者的作品。其書文筆恣肆,在先秦諸子中自成一格。書中寓言題材廣泛,無所不包。其想像瑰麗豐富、描寫細膩傳神,富有濃郁的浪漫色彩,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。

 

屈原

屈原,名平,字原,戰國楚人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(周顯王二十六年,西元前三四三年),卒年不詳,年約五、六十歲。屈原出身王族,熱愛楚國。當時天下,楚國土地最廣,秦國軍力最強,齊國財力最富,而楚國內部有親、親兩派政治勢力,屈原為親派主要人物。屈原年輕時,即憑其博學多能而深得懷王寵信,官居左徒,參與內政、外交重大決策。後因小人讒譭而去職,轉任不管政務的三閭大夫。到了懷王末年,更遭親秦派排擠,閒居漢水之北。頃襄王繼位後,屈原因批評奸佞誤國,觸怒令尹子蘭上官大夫等親派而遭放逐,在湘江流域一帶流浪多年,終於投汨羅江而死。

屈原失意於政治,而文學創作則大放異彩。所作離騷天問九章九歌等二十五篇,文辭瑰麗而富浪漫氣息,情感細緻而帶感傷色彩。這一具有地風格的新興韻文,後世通稱「辭」或「騷」,它不但直接影響了「賦」這種文體的產生,且與詩經並稱「詩騷」,深刻影響後代文學。

 

荀子

荀子,名況,當時人尊稱為荀卿(也作孫卿),戰國趙人。生卒年不詳,約生於周顯王四十四年(西元前三二五年)前後,約卒於楚考烈王二十五年(西元前二三八年)後,時代稍後於孟子。荀子五十歲遊齊,在稷下(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)學宮講學,並充任客卿性質的列大夫。後遭人排擠,離齊入楚,楚相春申君任為蘭陵(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南)令。春申君死後,荀子辭官定居蘭陵,著述講學,死後即葬在蘭陵。弟子以韓非、李斯最為著名。

荀子學問淵博,思辨精深。他繼承春秋以來的儒家學說,並汲取各家精華,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,與孟子同為先秦儒家的一代大師。其著作經西漢劉向校訂為孫卿新書,後唐代楊倞作注,改名為荀子。全書凡三十二篇,思想嚴密而體系完備,極具學術價值。其文章大都長篇大論,一篇一主題,與論語、孟子的語錄體性質不同。從文體發展的角度看,荀子的論辯體散文,代表這一文體已趨向成熟,對後來的韓非子、漢代的政論文,都頗有影響。

李斯

李斯,戰國楚上蔡(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)人。生年不可考,卒於秦二世二年(西元前二○八年)。李斯年輕時曾任郡小吏,後隨荀子學帝王之術。學成即西入秦,得到秦相呂不韋賞識,擔任郎官,因此得以併吞六國的策略遊說秦王政。秦統一天下後,李斯擔任丞相,秦朝的規模制度,多出自他的規劃。秦始皇崩(西元前二一○年)後,李斯附從趙高,發布假詔書,賜死秦始皇長子扶蘇,改立少子胡亥。後趙高獨攬朝政,誣陷李斯謀反,判處腰斬,並夷滅其三族。

李斯的文章鋪陳排比,氣勢奔放,為漢賦之先聲。亦工書法,長於小篆,有倉頡篇及秦刻石銘文傳世。

跳至網頁頂部